出版社:英美文學評論
出版日期:台灣
按我瀏覽更多相關資訊
首篇水手的故事一向都是《坎特伯里故事集》中,既奇特又令人費解的一篇。奇特之處,在於它是諸多故事中,唯一以和樂圓滿描述夫婦房中的情景,同時也將慾望 (性慾與物慾),置於資金流動與商業活動的脈絡下進行敘事。而故事中令人費解之處為數不少,不論是商人夫婦之間的和解,商人學徒的剎那出現,商人之妻身邊婢女的安排,以及商人出借一百法郎,卻無心索債,又怕重複收取帳款等等。於是讀者的關注,多集中於性與金錢的互通、互動。又以商人對經商的專業、專注,與其妻和修士二人的狡黠,互為對比,置商人於傳統的觀點下 (如道德設定下的夫婦關係,理所當然的主流異性戀觀點),認定商人為妻、財兩失的受害者。本文旨在透過對故事中男色的探討,重新解讀性與金錢的流動,由故事結尾處的和解出發,論述商人對同性的性癖好,進以審視這場三人交易中,商人的角色定位與其他兩者的底層關係,一反情節層面的受害者定位。
第二篇從女權主義和東方論述觀點,重新詮釋墨菲的〈中國孤兒〉首次演出時所呈現的社會文化與政治意涵,以說明性別和種族在十八世紀英國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建構過程中所具有之重要意義。藉由探索墨菲此劇中所展現之女性與國家的文化特質和轉變,本文試圖論證:墨菲該劇首演中對東方和女性主義原型的論述,不僅討論東西方或男女間的關係,或對英國本國的省思,同時也是為了宣傳英國在歐洲的文化優勢,以鞏固英國國家認同感。
第三篇旨在探討奚尼自覺「人我」差異之餘,如何在政治詩中經營表述之道。第一部份由他對作品被選入英國詩集的回應切入,梳理英愛兩國在語言和文學長年的糾葛關係後,導入北愛爾蘭作家的困境。第二部份探討奚尼如何在英國體制監控之下,運用他者的聲音與形象,經營迂迴書寫。第三部份則以創傷書寫的角度,重新檢視奚尼的迂迴書寫,藉此分析他中期詩作常見的自省主題以及政治與創作之間的兩難,進而探討他如何藉由英國抒情詩傳統,逐漸鬆解自己對人我分際的成見。第四部份則由奚尼的晚期詩作和《貝爾武夫》翻譯,觀看他對人我倫理的新體認,如何讓他終於擺脫二元對立思維,由膽怯地欲言又止,到膽壯地暢所欲言。
作者簡介
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
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創立於一九九一年一月,發起人為已故朱立民教授。在此之前,國內英美文學界雖然沒有正式的學術活動組織,但是在一九八O年代初,朱教授即發起全國各校外國語文學系(含英國語文學系與西洋語文學系)系主任聯誼會,各系主任每年不定期聚會,交換課程改革意見與分享教學經驗,並促成自一九八六年起每年(有時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全國英美文學研討會。到了一九八九年,為了凝聚學界力量與推廣英美文學研究,同時避免研究範疇過於偏向美國文學,而導致對英國文學的關注失衡與研究人才斷層,朱教授開始推動成立英美文學學會,作為國內學者互相切磋及國際學術交流的平台。朱教授的提議獲得朱炎、田維新、齊邦媛、余光中、顏元叔、侯健、胡耀恆、黃美序、余玉照、滕以魯、林耀福、彭鏡禧、張漢良、李有成、單德興、宋美?、蘇其康等四十多位教授的熱烈支持。經過一年多的籌設,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終於在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日經內政部核准正式成立,第一任理事長為朱立民教授,總幹事(第二屆後改稱秘書長)為田維新教授。
學會成立之後,主要工作在籌辦英美文學研討會(由各校英∕外文系輪流承辦),籌劃《英美文學評論》出版事宜,並於第二屆理、監事會議時成立編輯委員會(成員包括朱炎、滕以魯等教授),以利刊物的出版,並在第二任理事長朱炎教授任內排除萬難,於1993年推出創刊號。從第二期開始,學會情商知名學者出任主編,訂定專輯主題,以提升刊物之學術水準,《英美文學評論》迄今已出刊十三期。文藻外語學院副校長蘇其康教授主編第十二期及第十三期,這兩期分別於2008年6月及12月出版,順利達成每年出版兩期之目標。國立交通大學外文系馮品佳教授於2009年1月1日接任主編,任期兩年,主編四期。第十四期主題為「文學與視覺藝術」。
*以上商品說明取材於博客來網路書店, 應以博客來網路書店內容為準
有更多商品在EZ網路書店等你來!!
留言列表